朱柏潔,哈爾濱人,中共黨員,博士,副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2018年畢業(yè)于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xué)研究所,結構工程專(zhuān)業(yè),獲得工學(xué)博士學(xué)位,師從張令心研究員,同年留所工作。曾公派至日本東京工業(yè)大學(xué)進(jìn)行博士后工作。中國地震學(xué)會(huì )地震人工智能專(zhuān)業(yè)委員會(huì )會(huì )員,中國鋼結構協(xié)會(huì )鋼結構穩定與疲勞分會(huì )會(huì )員,黑龍江省力學(xué)學(xué)會(huì )會(huì )員。從事工程結構地震損傷控制與抗震韌性評價(jià)等方面的研究。主持科研項目4項、課題3項、專(zhuān)題1項,作為骨干參與12項。發(fā)表學(xué)術(shù)論文30余篇,獲得授權國家專(zhuān)利和軟著(zhù)20余項。參與編制和修訂國家規范3部,地震行業(yè)書(shū)籍2部。擔任《Engineering Optimization》、《Journal of Building Engineering》、《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Structures》、《工程力學(xué)》、《世界地震工程》、《建筑鋼結構進(jìn)展》等期刊審稿人。
聯(lián)系方式
電子郵箱:baijie_zhu@126.com; baijie_zhu@iem.ac.cn
電話(huà):0451-87062475
主要研究方向:
[1] 高層鋼-混凝土混合結構地震破壞機理研究。
[2] 工程結構減震、隔震關(guān)鍵技術(shù)研究。
[3] 基于人工智能技術(shù)的工程結構抗震韌性評價(jià)方法研究。
代表性科研項目:
[1] 國家重點(diǎn)研發(fā)計劃項目專(zhuān)題,綜合體服役期振動(dòng)舒適度動(dòng)態(tài)評估方法研究(2024YFF050810304) 2024/12~2027/11,80.71萬(wàn)。(主持)
[2] 應急管理部重點(diǎn)科技計劃項目,基于輕量化結構臺陣的城市建筑地震災害快速感知關(guān)鍵技術(shù)(2024EMST040403),2024/10~2026/09,50/210萬(wàn)。(課題負責人)
[3] 國家自然科學(xué)基金項目青年基金,動(dòng)荷載作用下分級耗能型可更換連梁力學(xué)性能研究(52008381) 2021/01~2023/12,24萬(wàn)。(主持)
[4] 黑龍江省自然科學(xué)基金聯(lián)合引導項目,面向高層建筑抗震韌性的可更換連梁全域耗能機制與可恢復性能研究(LH2021E120) 2021/07-2024/07,10萬(wàn)。(主持)
[5] 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xué)研究所基本科研業(yè)務(wù)費專(zhuān)項,雙階段屈服機制的可更換消能連梁及其對核心筒損傷控制研究(2019B03) 2019/09-2022/08,42萬(wàn)。(主持)
[6] 國家自然科學(xué)基金-地震聯(lián)合基金,監測數據與動(dòng)態(tài)仿真協(xié)同驅動(dòng)的城鄉地震災害韌性快速評價(jià)方法研究(213920039) 2022.01~2025.12,280萬(wàn)。(課題負責人)
[7] 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xué)研究所基本科研業(yè)務(wù)費專(zhuān)項,基于性態(tài)的建筑結構抗震設計方法若干問(wèn)題研究(2019A01) 2019/09-2022/08,222萬(wàn)。(課題負責人)
[8] 中國地震局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dòng)重點(diǎn)實(shí)驗室重點(diǎn)專(zhuān)項,工程結構韌性提升關(guān)鍵技術(shù)與評價(jià)體系研究(2019EEEVL03) 2019/09-2022/08,475萬(wàn)。(專(zhuān)題負責人)
代表性論文:
[1] Zhu Baijie, Wang Tao*, Zhang Lingxin. Quasi-static test of assembled steel shear panel dampers with optimized shapes.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18, 172: 346-357. (Q1, SCI)
[2] Lingxin Zhang, Wenxue Du, Baijie Zhu*. Quasi-static testing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study on seismic performance of reinforced concrete core wall with embedded steel frame under sequentially bidirectional loading. 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21, 148: 106847. (Q1, SCI)
[3] Li N, Zhu B*, Zhang L, et al. Damage analysis of a pseudoclassic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 under the action of the Ms 6.8 Luding earthquake in China[C]//Structures. Elsevier, 2024, 60: 105887. (Q2, SCI)
[4] Lingxin Zhang, Junkai Shen, Baijie Zhu. A research on an improved Unet-based concrete crack detection algorithm.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2020: 1-16. (Q1, SCI)
[5] Lyu Q, Zhu B, Lu W, et al. Shaking Table Test of a Base-Isolated Frame Structure under Near-Fault Ground Motions[J]. Buildings, 2022, 12(12): 2258. (Q2, SCI)
[6] Wang W, Mi J, Zhu B, et al. Study on bond-slip mechanism and interface shear transfer of corrugated web PEC columns with studs[J].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24, 413: 134899. (Q1, SCI)
[7] Lyu Q, Zhang H, Fu B, B Zhu,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effect of nonlinear viscous dampers on base-isolated structures under near-fault earthquakes[C]//Structures. Elsevier, 2024, 61: 105995. (Q2, SCI)
[8] Lingxin Zhang, Baijie Zhu*, Yunqin Xue, Jialu Ma. Cumulative damage effects of mainshock-aftershock sequences on RC-frame structures. Earthquake Science. (2019) 32: 157-169.
[9] Qu Z, Zhu B, Cao Y, et al. Rapid report of seismic damage to buildings in the 2022 M 6.8 Luding earthquake, China[J]. Earthquake Research Advances, 2023, 3(1): 100180.
[10] L X Zhang, B J Zhu*, B X Qi. Different levels seismic capacity identification method of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s. 17WCEE. Sendai, Japan, September, 2020.
[11] Bai Jie Zhu, Tao Wang*, Ling Xin Zhang. Mechanical Behavior of Assembled Steel Dampers with Optimized Shapes.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2018, vol. 763, pp. 959-966. (EI)
[12] 張令心, 姜冰, 朱柏潔*. 高層型鋼混凝土框架-混凝土核心筒混合結構地震破壞等級評估方法研究[J]. 土木工程學(xué)報, 2020, 53(S2): 87-93. (EI)
[13] 朱柏潔, 張令心, 王濤. 軸力作用下剪切鋼板阻尼器力學(xué)性能試驗研究[J]. 工程力學(xué), 2018, 35(S1): 140-144. (EI)
[14] 朱柏潔, 張令心, 王嘯霆, 王濤. 形狀優(yōu)化的裝配式剪切型金屬阻尼器力學(xué)性能研究[J]. 建筑結構學(xué)報, 2018, 39(05): 106-115. (EI)
[15] 高華國, 張令心, 李行, 朱柏潔, 李銳. 大比例尺剪力墻住宅樓抗震性能振動(dòng)臺試驗研究[J]. 振動(dòng)與沖擊, 2022, 41(12): 117-124. (EI)
[16] 陳夏楠, 張令心, 陳永祁, 朱柏潔. 液體粘滯阻尼器減震結構功率譜密度分析方法[J]. 哈爾濱工程大學(xué)學(xué)報, 2020, 41(08): 1203-1209. (EI)
[17] 李行, 張令心, 林旭川, 朱柏潔等. 面內預起拱型梁端地震損傷控制保險絲力學(xué)性能試驗研究[J/OL]. 工程力學(xué): 1-12[2024-04-07]. (EI)
[18] 張令心, 王子銘, 朱柏潔*. 近場(chǎng)地震動(dòng)對我國RC框架結構地震響應影響分析[J]. 世界地震工程, 2024, 40(04): 39-50.
[19] 渠艷齡, 朱柏潔*. SV波垂直入射下成層半空間地震動(dòng)輸入模型比較[J]. 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dòng), 2022, 42(06): 136-143.
[20] 張令心, 朱柏潔*, 陶正如, 陳相兆. 九寨溝7.0級地震房屋震害現場(chǎng)調查及其破壞特征[J]. 地震工程學(xué)報, 2019, 41(04): 1053-1059.
[21] 朱柏潔, 張令心, 姜冰. 采用消能連梁的高層框架-核心筒結構減震方案分析[J]. 土木工程與管理學(xué)報, 2023, 40(01): 34-39+70.
[22] 朱柏潔, 張令心, 王濤. 可更換消能連梁抗震性能試驗[J]. 北京工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 2019, 45(03): 236-242.
[23] 張令心, 朱柏潔*, 王濤. 形狀優(yōu)化的菱形開(kāi)孔剪切型金屬阻尼器減震性能[J]. 沈陽(yáng)建筑大學(xué)學(xué)報(自然科學(xué)版), 2018, 34(04): 655-665.
[24] 李行, 林旭川, 張令心, 朱柏潔等. 帶可更換保險絲典型鋼框架的地震損傷控制性能研究[J]. 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dòng), 2023, 43(06): 36-46.
[25] 沈俊凱, 張令心, 朱柏潔. 基于卷積神經(jīng)網(wǎng)絡(luò )的鋼箱梁裂縫檢測算法研究[J]. 世界地震工程, 2023, 39(04): 77-85.
[26] 張令心, 魯若帆, 朱柏潔. 磚砌體房屋非線(xiàn)性地震反應分析方法和破壞狀態(tài)指標的確定與驗證[J]. 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dòng), 2021, 41(03): 1-10.
[27] 張令心, 陳浩, 朱柏潔, 沈俊凱, 李寧. 不同版本規范設計的底框砌體結構地震易損性對比[J]. 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dòng), 2021, 41(01): 1-8.
[28] 張令心, 李孟達, 劉潔平, 朱柏潔. 考慮結構不確定性的框剪結構地震易損性分析[J]. 自然災害學(xué)報, 2018, 27(04): 112-118.
[29] 朱柏潔, 張令心, 王濤. 軸力作用下剪切鋼板阻尼器力學(xué)性能試驗研究[C]//. 第26屆全國結構工程學(xué)術(shù)會(huì )議論文集(第Ⅲ冊). 2017: 379-383.
[30] 陳永盛, 姜冰, 朱柏潔等. 某典型二次設備預制艙地震反應時(shí)程分析[J]. 建筑結構, 2022, 52(S1): 868-873.
主要授權專(zhuān)利:
[1] 朱柏潔, 張令心, 李行, 李寧. 一種具有彎剪分控耗能機制的震后功能可恢復連梁. ZL202110221521.X, 2021-09-28. (發(fā)明)
[2] 朱柏潔, 張令心, 謝賢鑫. 一種具有全域耗能機制的自復位開(kāi)縫剪力墻及復位方法. ZL202110204181.X, 2021-10-22. (發(fā)明)
[3] 朱柏潔, 張令心, 沈俊凱. 一種緩解薄膜效應的裝配式自復位啞鈴狀雙向金屬耗能器. ZL202110204175.4, 2021-02-03. (發(fā)明)
[4] 王濤, 朱柏潔, 滕睿, 張令心. 彎剪分離控制型裝配式金屬阻尼器. ZL201710434642.6, 2019-12-06. (發(fā)明)
[5] 王濤, 朱柏潔, 王津, 張令心. 采用等應力線(xiàn)優(yōu)化的裝配式軟鋼阻尼器. ZL201610317439.6, 2018-05-01. (發(fā)明)
[6] 張令心, 李行, 朱柏潔等. 震后可修復的菱形鋼桁架耗能保險絲. ZL201811575539.4, 2023-07-07. (發(fā)明)
[7] 張令心, 李行, 朱柏潔等. 一種震后可修復的星形梁端阻尼器. ZL201811621069.0, 2024-02-13. (發(fā)明)
[8] 張令心, 高華國, 朱柏潔等. 一種碳纖維拉壓試驗用多功能夾具. ZL201810063817.1, 2023-12-29. (發(fā)明)
[9] 朱柏潔, 姜冰, 張令心, 李行. 一種具有地震監測功能的面外剛度可變型金屬阻尼器. ZL202022599022.8, 2021-09-28. (實(shí)用新型)
[10] 朱柏潔, 荀梓健, 張令心. 形狀優(yōu)化的分階段屈服耗能機制的裝配式剪切型阻尼器. ZL202022626079.2, 2021-09-28. (實(shí)用新型)
[11] 朱柏潔, 張令心, 高華國, 李銳, 尚立鑫. 一種剪力墻可更換連梁的錨固裝置. ZL202120429307.9, 2021-10-28. (實(shí)用新型)
[12] 張令心, 朱柏潔, 姜冰. 兼具地震監測與分階耗能功能的裝配式摩擦金屬阻尼器, ZL202022622630.6, 2021-09-28. (實(shí)用新型)
參與編制規范與書(shū)籍:
[1] GB/T 38591-2020, 建筑抗震韌性評價(jià)標準[S].
[2] CECS 160-2004, 建筑工程抗震性態(tài)設計通則.(修訂版)
[3] 四川九寨溝7.0級地震之工程震害. 地震出版社: 2018.
[4] 《“一帶一路”地震安全報告》. 地震出版社: 2017.
代表性科技獎勵:
[1] 2021年7月獲得中國地震局防震減災科學(xué)成果獎(二等獎),6/9。
[2] 2019年6月獲得黑龍江省力學(xué)優(yōu)秀博士學(xué)位論文提名獎,排名第1。
[3] 2017年11月獲得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xué)金,排名第1。
[4] 2017年10月獲得第26屆全國結構工程學(xué)術(shù)會(huì )議優(yōu)秀論文一等獎,排名第1。
國際交流工作:
[1] 2019年6月23日~26日參加第2屆自然災害與基礎設施國際研討會(huì )(希臘 哈尼亞 現場(chǎng)報告)。
[2] 2019年6月27日~30日訪(fǎng)問(wèn)希臘工程地震學(xué)與地震工程研究所(希臘 塞薩洛尼基 現場(chǎng)報告)。
[3] 2020年9月13日~18日參加第17屆世界地震工程大會(huì )(日本 仙臺 online報告)。
[4] 2022年10月~2023年10月依托CSC公派至日本東京工業(yè)大學(xué)(博士后 合作導師:吉敷祥一/Shoichi Kishiki)。
[5] 2024年6月29日~7月7日參加第18屆世界地震工程大會(huì )(意大利 米蘭 現場(chǎng)報告)。
地震現場(chǎng)震害科考工作:
[1] 2017年8月參與四川九寨溝7.0級地震現場(chǎng)震害科考工作。
[2] 2022年9月參與四川瀘定6.8級地震現場(chǎng)震害科考工作。
[3] 2024年1月參與新疆烏什7.1級地震現場(chǎng)震害科考工作。
地震行業(yè)貢獻:
[1] 參與編制中國地震局“十四五”重大工程項目建議書(shū)。
[2] 參與撰寫(xiě)“中國地震科學(xué)實(shí)驗場(chǎng)標準體系研究報告”。
[3] 參與編寫(xiě)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xué)研究所“十四五”防震減災事業(yè)發(fā)展規劃草案。